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让他头部重伤、昏迷失语。康复医学助健身教练重回职场。
曾经,他是健身房最受欢迎的健身教练,一身腱子肉让旁人羡慕不已;曾经,他是刚刚登记结婚的年轻丈夫,和新婚妻子一起期待着新生命降生。但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改变了一切。他不小心被重物砸伤头部,当即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紧急手术后依然陷入深深的昏迷……
他能否平安苏醒,健身房能否重现他矫健的身姿?
01、被 重物砸伤头部 踏上漫长的康复之路
今年一次外出时,25岁的小王(化名)被重物砸中头部,当场失去意识,被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小王紧急接受了急诊手术,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术后仍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只有4分(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正常15分)。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治疗,家人将他转院到浙大二院。
进入浙大二院之后,他先被收住到急诊监护室,5天后病情稳定,成功脱离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了,随后从监护室转到了康复病房。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熊冰说,康复治疗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小王尽快苏醒,为此神经康复团队在入科当天对他的脑功能进行了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的评估,第二天就为他安排了高压氧治疗,同时开展了传统医学的醒脑开窍针法。
一个月后,小王的神志有了一些改善。一天,家人照常在床边轻轻呼唤他的名字,这次他不是毫无反应,而是缓缓转过头表示应和。
02、不仅要努力回归日常生活 还渴望重回职场
恢复意识后,小王就像一个刚降生的新生儿,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为此,言语康复师制定了科学的认知语言训练,教他一点点从口型和发音开始练习,鼓励家人每天和他练习说话,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
运动康复师借助上、下肢机器人等助行器帮他训练运动功能,他慢慢学会了从床边坐位到轮椅的转移,从多人辅助下的转移到独立完成轮椅转移,从原地站立到辅助步行,从平地行走到可以上下楼梯。
熊冰介绍说,现代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PT(运动疗法或物理疗法)是促进肢体相关功能的恢复,ST(语言疗法)是针对失语、发音不清、发音困难等的训练;最后一个阶段是OT(职能训练),即恢复职业能力,帮助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恢复表达能力后,小王多次向医生表达内心的诉求,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职场。
一个一度无法独立行走的病人,还能重拾高难度的健身技能吗?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任务,但坚定的小王和医务人员都没有放弃。
熊主任认为,适当的居家生活有助于小王身体及心理的恢复,建议家属带他到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居家训练一段时间后,他又再次回到康复科进行高压氧、体适能、TMS(经颅磁刺激)等治疗。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小王已经重拾游泳、骑车、跑步等技能。
康复医学科一路见证了小王的全程康复过程,像他这样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还有很多,他们都需要有一整套完整、适时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重返家庭,甚至回归职场。
03、 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康复病区正式启用
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康复病区以精准神经调控康复和职能训练为特色,重点开展以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为导向的康复训练内容,配置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康复设备,包括具备精准定位经颅磁刺激(TMS)的神经调控平台、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功能性电刺激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与评估、基于VR影像的OT职业训练、外骨骼下肢步行机器人等。同时配置有面向失能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全心”病房,包含助行、助厕、助浴、照护设施及先进的各类生活辅具。
开展的心脏康复,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状态,抑制或延缓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病情发展,减少疾病复发、再次住院及死亡、实现舒适积极生活为目的,由专业医务人员共同参与,针对每个患者实施的,包括医学评估、基于运动处方的运动治疗、就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及心理咨询、最优化的药物治疗等在内的多方面综合性的医疗措施。
熊冰主任说,浙大二院康复医学科一直以“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为宗旨,鼓励患者、医生、护士、治疗师、家属、护理员共同参与康复全程管理,“这就是我们秉承的‘全人,全程,全心’的康复理念,实现患者的康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