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武警医院康复科颅脑损伤康复系列故事之——母爱的坚持

    发布时间:2022-08-19 06:37:00    点击次数:

在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康复中心的治疗室里,有这样的一幕:一个瘦弱的老妇吃力地搀扶着高大身材的儿子,艰难的进行各项康复治疗,还不断鼓励说,“儿子,再练一会,加油!”

一场意外几乎夺走年轻人的生命

2013年12月,年仅25岁的小镇在下班途中,骑摩托车意外撞上马路护栏,当场意识丧失。CT示“脑实质多发挫伤,脑干出血,蛛血,颅骨多处骨折,右侧肱骨骨折…”

在经历了半年的神经外科治疗后,患者仍处于低意识状态、气管切开的状态;略显无奈的家属选择将小镇转入武警杭州医院康复中心进行治疗。

康复评定:

意识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言语评定、吞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

康复问题:

高级智能障碍、右上肢活动障碍、肌张力增高、言语障碍、右侧肩肘关节活动受限、肺部感染、气道造口状态、颅内感染

在康复中心的二病区,医生团队为小镇进行了康复评定,找出了康复问题,给他制定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逐步实施康复计划中的每一项。

康复无止境

然而,小镇的治疗过程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复杂的多。

小镇自患病后经历了多个大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右肱骨中段骨折内固定术”、“左侧额颞骨部颅骨修补术”、“右肱骨内固定钢板拆除+取髂骨植骨+髓内钉内固定术”。手术的背后,意味着巨额的费用,小镇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家中无存款,母亲为了救儿,四处筹款。全靠社会的资助,治疗得以继续。而医院看到了小镇母亲的坚持后,科室也对小镇加强促醒治疗、运动疗法、针灸疗法、抗感染等治疗,尽力帮助患者早日恢复。

在起初治疗期间,小镇随着意识清醒开始出现了“抑郁情绪”,甚至脾气变得暴躁,极度不配合治疗。而年老的母亲即使家庭再贫困,却从未放弃,忍受着一切的压力,每日鼓励儿子运动恢复。在母爱的坚持下,小镇也逐渐感受到身为儿子的责任,开始转变心态,信任医院,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努力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每天都主动锻炼。见到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竭尽所能的抬起手与他们微笑、打招呼,慢慢地把医院当成了家。

母爱与希望

小镇一家来自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农村。在小镇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补贴家用,去山上挖矿,却不幸被坠石砸中,当场死亡。父亲的去世,让这个本该幸福简单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再加上获得的死亡赔偿金仅一万元,母亲开始用她羸弱的身躯撑起整个家。

好不容易,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孩子,小镇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刚开始工作却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在小镇发生事故时,中年得子的母亲已经70有余,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又不得不再次背负起母亲的重担。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存款的她,为了节约费用,每天三餐只吃两个菜。请不起护工,就开始自学各种康复知识,拖着年迈的身体,坚持自己护理、照顾儿子。

再艰辛的生活也没有放弃。

小镇母亲今年已经75岁,这些年的过于操劳,使得她的头顶显得一些稀疏,略微佝偻的脊背在一米八几的儿子身边显得更加瘦小,很难想象她这三年是如何坚持下来。

“忍着,还是要坚持,总归是自己的孩子啊!我相信他一定会好的!”,“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好好养他。吃再多的苦,我都无所谓。”这是我们采访时说的她最多的两句话。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母亲最希望的便是能够在有生之年,能让儿子康复,甚至有一天可以生活自理,这样她也没有遗憾。

感言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 母亲就这样无怨无悔地奔波忙碌着。幸运的是,在母亲的坚持下,最初那个颅脑损伤严重、几乎被判“无望”的儿子已经逐渐神志转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可说简单词汇,可点头摇头回答问题,甚至可以在搀扶下进行轻微的行走与站立。

年迈的母亲,演绎着伟大的母爱,她是年迈的母亲,更是坚强的母亲,她用爱给孩子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祥和与感动。

康复中心没有感天动地,只有默默无闻,平平淡淡甚至是乏味的康复治疗。可就是在这个平凡的点滴里,却真切地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超越荣誉、超越鲜花,它是浸透在每一位“平凡人”骨子里的一种“人性的本质情感”。

只要年轻,就有希望。只要命在,总有希望。

电话咨询
声明:杭州康复养老平台(智慧康养),提供杭州公立康复中心、杭州康复医院、杭州养老院查询服务,分享康复养老干货,本平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浙ICP备19013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