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外骨骼机器人近年来正逐步开启商业化之路,在军事、医疗、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前,浙江率先公布“机器人+”方案,积极推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其中,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辅助设备正在成为医生的助手,为广大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脑损伤病人穿戴上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骨伤患者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吃饭、穿衣、刷牙等精细动作的康复训练。这些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画面是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博奥院区康复中心最新的智能康复场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博奥院区康复中心
浙大二院博奥院区康复医学科与傅利叶智能合作共建了智能康复中心,配置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康复设备,包括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数字OT评估与训练系统、上下肢主被动训练系统等,重点开展以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为导向的康复训练内容。
康复机器人如何助力康复患者的日常训练?浙大二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熊冰医生以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应用为例,“肌力的临床评估分0~5级,传统康复设备很难覆盖全康复周期的训练需求,无法像治疗师一样提供患者所需的助力,且训练模式单一,大部分设备需要患者的肌力恢复到3级以上,手可以自主抬起来再做康复训练。”熊冰医生解释说,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的首要特点是按需辅助,覆盖全康复周期的训练需求,即使是0级肌力的患者也能在EMU的辅助下,克服重力,完成屈伸等训练。
患者使用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
科技进步也让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训练范围升级,能够在三维空间内完成运动控制、任务导向及日常生活活动等训练,尤其是结合实物训练。例如完成喝水动作,机械臂辅助拿水杯的手臂,把水顺利送到嘴边。这类训练真实再现了日常生活场景,是二维平面内无法完成的。
而左右开弓的双上肢协调训练,基于神经康复的神经反射原理,采用镜像训练,让患侧手臂与健侧手臂做相同动作,促进患侧功能恢复。熊冰医生表示,康复机器人带来的良好体验感,让患者主动配合训练的意愿更强,从而大幅提升训练积极性。
熊冰医生还提到,以往患者需要等到下肢恢复到3~4级肌力、有足够力量站立时,才开始做步行训练,而借助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即使是零肌力的患者也可以站立、步行。步行训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下肢力量,还训练了躯干力量。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人是直立行走的生物,所有的内脏器官都为直立服务,直立活动能够维持内脏器官的机能,而卧床让身体机能迅速下降。在熊冰医生看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最大的益处是让患者能够在早期进行站立位训练,促进正确的感觉输入,并且改善心肺功能,防止肌肉萎缩。
基于医生和患者使用后的反馈,熊冰医生希望智能康复机器人能够进一步更新迭代。例如,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变得更方便,能够基于患者的身体数据自动调节到最适合的状态。他表示,智能康复机器人走出医疗机构,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众望所归,需要全社会配合,进一步规范基础设施等,智能康复机器人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融入生活,重新回归社会。